中国互联网金融总部基地西溪谷,推动业态创新发展
聚焦行业监管与自律,打造最权威的互联网金融盛会
位于风景秀丽的杭州八卦田,大批基金大佬争相入驻
搜索热词: 创业创新 金融改革 世界浙商大会 项目 新36条 浙商全国500强 投资潜力 浙商回归 财智女人 浙江商会
首页 > 退市机制发威 A股新陈代谢加速
退市机制发威 A股新陈代谢加速
2023-05-23 17:05:27  来源: 浙江金融网
  

        截至5月22日,*ST搜特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公司已锁定交易类退市。至此,今年已有超30家上市公司确定退市,其中,“面值退”数量增多,重大违法类退市案例不断出现。

  专家认为,全面注册制下,常态化退市机制持续发威,资本市场优胜劣汰功能进一步强化,A股新陈代谢加速。

  多元化退市特征明显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面值退”、重大违法类退市等案例增多,退市多元化特征明显。

  “面值退”阵营扩大。*ST庞大、*ST中天、ST美置等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因股价持续低于1元,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

  “面值退市制度下,A股退市效率进一步提升,部分公司提前明确了退市预期。”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退市触点”提前,有助于投资者提早做出投资判断,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误导性信息及市场操纵行为损害利益。

  除“面值退”外,重大违法类退市案例明显增多。历史上因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而被以重大违法退市程序强制退市的公司只有5家,今年已有8家公司因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标准被强制退市或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其中,*ST计通、*ST泽达、*ST紫晶等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部分公司股票锁定退市,强退可转债产生。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全面注册制下,正股退市现象大概率显著增加。当前转债正股退市仅是一个开端,这一趋势料延续,正股退市个券数量大概率进一步增加。

  投资者趋于理性

  在全面注册制落地和强化市场“出清”双重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跟风“炒差”不可取,投资趋于理性。

  “ST板块加速赶底,热度已降到冰点,炒ST的都非常难受。”有投资者感慨道。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ST板块指数近20个交易日下跌18.32%,今年以来该板块累计下跌21.47%,走势持续低迷。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认为,今年以来,在推行全面注册制背景下,A股退市力度不断加大,退市更趋常态化。“一方面是监管部门严格执行退市新规,促使触碰红线的上市公司加快退市;另一方面是投资者正在摒弃‘炒差’‘炒壳’等陋习,使得交易类退市等案例明显增多。”王尧基说。

  申万宏源证券提醒投资者,严格退市政策下,投资者需更加重视上市公司风险事件,“问题公司”可能将被系统性抛弃。投资者不仅要关注概念、赛道,更需关注上市公司治理,关注真正守规则、努力经营、业绩优异的好公司。

  优胜劣汰机制更趋稳固

  坚持常态化出清、应退尽退,是全面注册制平稳运行的必然选择。业内人士预期,随着全面注册制实施愈加深入,A股优胜劣汰机制将更趋稳固,市场新陈代谢将加速。

  从监管部门释放的政策信号看,退市执行力度将进一步强化。证监会近期多次强调,推进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适应常态化退市要求,进一步加强退市公司监管,推动形成“有进有出,能进能出”的良好市场生态。

  深交所明确,提前摸清退市风险底数,加强退市风险监测,紧盯重点公司重点事项,依规采取约谈、发函问询等多种措施,阐明监管态度,传递监管导向,督促公司“关键少数”和会计师勤勉履职、归位尽责,扎实推进退市监管工作。

  稳固优胜劣汰机制,投资者保护同步推进。监管部门通过强化*ST公司信披,加大退市风险信息披露,向投资者不断提示退市风险。同时,完善投资者民事赔偿机制,涉及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违规的退市公司,在确定退市后都会受到投资者的民事追责。

  专家提示,投资者可通过先行赔付、责令回购或者通过单独诉讼、共同诉讼、申请适用示范判决机制、普通代表人诉讼及特别代表人诉讼等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伴随A股优胜劣汰机制更趋稳固,良性循环的资本市场正在形成。全面注册制的落地让“壳价值”进一步降低,“炒壳”“卖壳”行为有所减少。在他看来,出清不符合资本市场要求的企业,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循环。常态化退市机制持续发威,资本市场优胜劣汰功能进一步强化。

金融人物
易炼红::金融创新推      省委书记易炼红考察中国出口...
品牌企业
浙江金视
王麒诚——A股市场最
央行降准释放逾万亿
专家看门道——沪指上
交易者
金融组织: 浙江财富管理联盟| 西湖财富俱乐部| 浙江财金媒体俱乐部| 浙江财富法律服务中心|
重要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金融业发展促进会|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法律声明       浙ICP备20230130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