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金融总部基地西溪谷,推动业态创新发展
聚焦行业监管与自律,打造最权威的互联网金融盛会
位于风景秀丽的杭州八卦田,大批基金大佬争相入驻
搜索热词: 创业创新 金融改革 世界浙商大会 项目 新36条 浙商全国500强 投资潜力 浙商回归 财智女人 浙江商会
首页 > 姚世新:一条道路,两场革命
姚世新:一条道路,两场革命
2015-04-02 09:04:43  来源: 浙江金融网
  

    提及农村与“三农”的金融服务,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机构首先会浮现在人们脑海中;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兴力量,近年来在探索中崛起;除此外,各大商业银行亦都逐渐放下身段,下沉网点,开拓农村市场。
    在政策和需求者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市场正在给金融机构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而对机构来说,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一直未曾停止。
    在这其中,人们常常会忽略的一条重要主线,就是串联起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农信机构,甚至对其身份和定位略感模糊。
    “我们其实就是一个市场化运作的银行金融机构,在微观管理上,和商业银行没什么两样。”浙江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姚世新爽朗地向《浙商》记者说道。
    今日之浙江农信(包括浙江省农信联社和其下辖的81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规模实力领跑浙江银行业。存贷款超2.2万亿,存款、贷款、涉农贷、小微贷的总量和增量实现“八个全省第一”,资产质量优于全省银行业平均水平,是浙江省资金规模最大、服务范围最广、网点人员最多的银行系统。
    “省农信联社工作卓有成效,取得了‘八个第一’的好成绩,可喜可贺。”2015年元旦假期后第一个周末,浙江省委领导对浙江农信如此批示。
    这一令人瞩目的成绩,是在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民间金融风波等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在浙江银行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更显其来之不易。
    战略架构:一条道路,两场革命
    “一条道路,两场革命。”
    这是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能经常听到浙江农信人嘴上的八个字,也是浙江农信这八年来一路探索的最好写照。
    而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正源自当今浙江农信的掌门人姚世新。
    “浙江农信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果,最主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省农信联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审时度势,提出并践行了‘一条道路、两场革命’:即坚持走做强做优之路,推进战略转型革命和科技创新革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开创一条具有浙江农信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姚世新说道。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8年前。
    那一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浙江省政府也召开数次经济发展大会,出台一系列经济拉动政策。包括农信社在内的金融机构收到各市、县政府伸出的橄榄枝,要求为地方基础设施、平台项目提供大额信贷支持,一些省级大项目也希望浙江省农信联社组织银团贷款予以支持。将信贷资金投向大项目,意味着拥有业务高速增长的机会,个别县级农信社认为应该尝试“做大”,支持大企业、大项目,发放大贷款。
    与此同时,银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银行是“开一家、赚一家”,许多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地扩张业务、增设网点。一些县级农信社也认为应该“走出去”,到城市里去分一杯羹,到异地去开拓市场。
    是“傍大款”、“走出去”,还是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立足本土精耕细作?这是一个需要智慧和勇气的哈姆雷特式的抉择。
    那一年,省农信联社新一届党委刚刚走马上任,就遇到了浙江农信今后如何定位,走什么道路等重大问题。他们深知,自己决策的一小步,将决定浙江农信未来发展的一大步。为了破解难题,领导班子频繁深入基层,密集开展调研。
    2009年11月12日,姚世新在杭州辖内农信社调研时提出,浙江农信已经步入一个良性发展和转型发展时期,要坚持走“精品强社、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机制转型升级和科技信息化的革命;坚持本土化的市场定位,服务“三农”、中小企业为主,在做强的基础上逐步壮大。
    2010年1月6日,省农信联社在宁波召开办事处主任会议,统一了思想,初步形成了“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战略构想的理论框架。2月25日,姚世新在全省农信系统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在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和践行“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战略,走做强做优之路,推进战略转型革命和科技创新革命。
    不忘初心:怎么做?做什么?
    正是这一战略,犹如一座精神的灯塔,指引5万浙江农信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一系列冲击,在复杂的市场环境、竞争环境中走出一片天地,风景这边独好。
    “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战略构想的提出,回答了浙江农信走什么道路、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浙江农信发展指明了方向。
    “走做强做优之路,就是不做大项目、大贷款,不片面追求规模速度,不盲目走出去,而是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立足本土,精耕细作,不断增强差异化竞争能力;发挥农信社省县两级、统分结合的体制机制优势,实现集约发展、抱团发展。”姚世新娓娓道来。
    选择这样的发展路径,有着深层次的考虑。首先,农信社为农而生、因农而兴,与地方经济同发展、共繁荣,根是不能忘、也是忘不了的,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次,“做小”符合县级农信社规模实力和管理能力,有利于分散和控制风险。第三,支农支小是一项“苦力活”,大银行出于成本考虑不愿意做,需要农信社来挑起重担。
    如果说“一条道路”是具有浙江农信特色的发展路径,“两场革命”就是浙江农信建设现代化银行的助推器。
    “战略转型革命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充分激发县级农信社的优势和活力,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姚世新向《浙商》记者指出,科技创新革命就是要推动以科技为代表的省农信联社服务功能的创新,全力打造省级大后台,做县级农信社做不了、做不好的事,为县级农信社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撑,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简而言之,就是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小银行”和功能强大的“大平台”。
    2013年12月,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在浙江农信调研时说:“浙江农信‘小银行、大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农信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当然,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战略构想也经过了不断的实践论证和发展完善,才形成了如今完整的战略体系。
    面对离农弃小、盲目走出去等诱惑和干扰,省农信联社提出“四主”定位,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的主方向,打造支农支小的主力军,巩固社区银行的主阵地,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的主渠道,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始终保持稳健发展,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面对部分银行资金和民间资本脱实向虚等问题,省农信联社提出“三做三不做”,只做小、不做大,只做实、不做虚,只做土、不做洋,不仅自身实现了差异化的发展,有效控制了风险,同时也为老百姓提供了最接地气的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面对外部形势的变化、规模和效益增速趋缓等情况,省农信联社提出全面推进“三转变一加强”,从防风险向控风险转变,从打基础向强基础转变,从拼资源向优资源转变,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了管理的主动性、集约化,真正做到了向管理要效益,向转型要红利。
    在“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战略的统领下,浙江农信看似“无心插柳”,反倒“碧柳成荫”,高度统一了干部员工思想,有效应对了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道路越走越宽广,不仅自身实现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更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浙江银行业出现业务发展增速放缓,不良资产较大幅度反弹的困难局面,浙江农信却能做到“风景这边独好”,存贷款增速领跑全省,存贷总量率先突破两万亿大关,资产质量优于全省平均水平,造就了独特的“浙江农信现象”。
    普惠金融:达则兼济天下
    做企业就像做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讲究的是境界。
    “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战略构想的实施,全面提升了浙江农信的管理水平和规模实力。相应地,能力越强,则社会责任越大。“彰显浙江农信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就是发展普惠金融。”姚世新这样认为。
    “普惠金融”是一个近年来兴起的热门词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发展普惠金融写进党的决议。但浙江农信的普惠金融事业却源远流长。
    早在1952年,浙江省慈溪县南山乡的247户农民,用卖柴火、卖鸡蛋积攒下来的钱,共同组建了浙江省第一家农信社,从此农信社如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在浙江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直至今日发展成为由省农信联社和下辖81家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共同组成的农村金融集团,拥有4200多个机构网点、5万多名员工,成为浙江农村金融主力军和地方金融的半壁江山。
    从诞生之初,浙江农信就以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解决生产和生活资金需要为己任。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在浙江农信的扶持下异军突起,他们中的不少企业,成为了今日浙商大军中的领军企业和明星企业。
    21世纪初,不少银行纷纷撤销县域内的分支机构,浙江农信成为农村金融坚定的守望者,承担起了支农支小的重担。60多年来,无论世事沧桑变化,无论自身改革变迁,浙江农信一直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和小微,服务最广大的老百姓,是普惠金融的忠实践行者。
    时间的脚步走到2013年。2月17日,春节假期刚过,在一份浙江农信汇报材料上,浙江省主管金融工作的副省长朱从玖写下了简洁有力的一句批示:“普惠金融是民生工程,也是金融业务,是农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够形成差异化发展和竞争的优势”。2月20日,在浙江农信系统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朱从玖副省长再次对发展普惠金融提出了要求。
    在以往的基础上,浙江农信正式拉开了普惠金融工程的序幕。
    在总结提炼以往支农支小工作的基础上,省农信联社草拟了《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要按照服务大局、全覆盖、可持续的三大原则,围绕创业普惠、便捷普惠、阳光普惠三大目标,打造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服务体系,努力让每一位浙江人都享有基础金融服务,都享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
    浙江农信的普惠金融计划得到了浙江省领导的认可。2013年5月9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组织召开由8个部门和专家参加的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建设规划论证会。
    5月25日,李强省长对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要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扎实推进。”
    2013年7月3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全面启动。7月19日,省政府出台浙政办发2013年99号文件,印发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将浙江农信实践已久的普惠金融事业上升到了全局性、持续性、民生性工程的高度。
    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作也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领导的关注,2014年5月,中国普惠金融高峰论坛花落浙江,由省农信联社承办。与会的省政府、中央部委领导以及专家学者对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品牌在全国打响。
    转型升级:迎战新常态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又到了“十二五”的最后一年,这也是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
    现如今,浙江农信网点遍布城乡,占全省银行业五分之二,ATM机占四分之一,在农村设立了22000多个农信服务点,为5000万百姓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为1500万百姓代发政府惠农资金,为1000多万农户、50多万企业建立金融需求档案,为160万农户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在浙江海拔最高的黄茅尖山上,在浙江最东边、远离大陆的东极岛上,都驻守着浙江农信的网点,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全面贯通。
    与此同时,思想观念上的“最后一公里”也被打通。“关爱、担当、合作、成长”的普惠精神在浙江农信广大员工中生根发芽,他们深知,发展普惠金融,不仅利国利民,也有利于农信自身可持续发展。
    普惠金融工程有期限,但是普惠金融事业永远在路上。
    面对当前经济金融的新常态和自身发展的新常态,浙江农信提出以社区银行转型建设为主线,将普惠金融工作向纵深推进。
    在姚世新看来,“浙江农信天然就是社区银行。社区银行本质上是设立在社区人员集聚范围内,服务本社区的微小型企业和社区居民,解决基本融资及财富管理等需求的银行。浙江农信一直以来立足本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具备社区银行的最基本特征。”
    世事常新,农信社作为天然的社区银行,还需要注入新的灵魂,方能基业长青。
    下一步,浙江农信的目标就是打造新型浙江农信的社区银行。一方面是推进内部体制机制的革命性变革,加强县级农信社的总部建设和网点转型,创造内生发展动力,在做强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优。
    另一方面,则是推进银行与社区、科技的融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为社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如果能实现这一点,我们的社区银行转型建设就真正地成功了,我们的‘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战略,就能在新常态下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姚世新这样描绘着浙江农信的未来蓝图,思绪仿佛回到了2008年那个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又仿佛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来源:浙江金融)

金融人物
易炼红::金融创新推      省委书记易炼红考察中国出口...
品牌企业
浙江金视
王麒诚——A股市场最
央行降准释放逾万亿
专家看门道——沪指上
交易者
金融组织: 浙江财富管理联盟| 西湖财富俱乐部| 浙江财金媒体俱乐部| 浙江财富法律服务中心|
重要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金融业发展促进会|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法律声明       浙ICP备20230130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