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金融总部基地西溪谷,推动业态创新发展
聚焦行业监管与自律,打造最权威的互联网金融盛会
位于风景秀丽的杭州八卦田,大批基金大佬争相入驻
搜索热词: 创业创新 金融改革 世界浙商大会 项目 新36条 浙商全国500强 投资潜力 浙商回归 财智女人 浙江商会
首页 > 浙江民企“舆论门”:谎言与真相
浙江民企“舆论门”:谎言与真相
2014-08-12 13:08:23  来源: 浙江金融网
  
    8月7日,一则关于阿里巴巴的新闻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阿里巴巴集团公关部总监颜乔通过实名认证的微博透露,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向国家有关部门实名举报《IT时代周刊》及其下属网站“IT商业新闻网”,理由是后者对阿里进行舆论胁迫及恶意侵害商誉。消息甫一发布,顿时激起千层浪。
    导报记者留意到,近段时间以来,像阿里巴巴这样遭遇舆论围攻的浙江民营企业其实不在少数,从美特斯邦威新热量纳米绒的忽悠说,到娃哈哈的多元化商业失败论,可谓状况连连。为什么这个阶段民营企业屡陷舆论困境?作为快速发展的浙江民营企业,该如何理性面对外界的非议,社会又该给它们一个怎样的舆论环境?围绕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一探究竟。
    “处于上市缄默期的阿里巴巴集团,正在遭遇有组织的舆论敲诈”
    阿里遭遇胁迫?
    上市前夕,阿里巴巴却遭遇负面消息的围攻。
    8月7日下午,阿里巴巴公关部总监颜乔发表微博,实名举报《IT时代周刊》及下属网站“IT商业新闻网”长期通过舆论胁迫以及恶意伤害阿里巴巴集团商誉。
    这是即将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团20天内第二次就新闻媒体报道发表声明。
    7月18日,阿里巴巴曾以《“缄默期”的声音》为题发布声明,称“处于上市缄默期的阿里巴巴集团,正在遭遇有组织的舆论敲诈”。当时,阿里巴巴称有机构要求公司出资30万美元买断有关阿里巴巴的负面报告。阿里称,所谓的“报告”是以国内某周刊以及某些自媒体人士针对阿里巴巴集团的相关报道。
    不过,对于所指“某周刊”和“某些自媒体人”的真实身份,阿里当时并没有点明。直至8月7日,颜乔在微博中称,之前所指对其进行舆论攻击的就是 《IT时代周刊》及下属网站“IT商业新闻网”。
    在举报信息中,颜乔表示,“《IT时代周刊》及其下属网站‘IT商业新闻网’长期以来以新闻报道为名,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高频次的舆论胁迫,多次直接或暗示本集团应和其保持密切赢商网的 ‘业务关系’。其下属网站经营人员曾直接和本司人士接触,并提出不当诉求。相关证据本公司已经取证,并转交相关机构调查核实”。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至今四年半的时间内,不计其下属网站,仅《IT时代周刊》杂志本身,针对阿里巴巴的恶意侵犯商誉文章即有80篇,其中封面报道5篇,涉及篇幅超过23万字。上述内容从未采访阿里巴巴集团”。
    颜乔还称,《IT时代周刊》之新闻胁迫行为并非孤立事件,也呼吁有和阿里巴巴类似遭遇的业界同仁一并面对。“我们愿意与其他受害者分享证据及有效信息,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并共同举报。”
    对于阿里的声明,《IT时代周刊》当晚即给予回应。
    该周刊发表声明称:“从未授权任何人、任何机构代表本刊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保持密切业务关系’之行为,博文中所谓的‘不当诉求’,纯属子虚乌有”,并表示,颜乔歪曲事实,肆意污蔑、恐吓媒体,意图通过公关手段达到其商业目的,将于近日向法院对其提起法律诉讼。
    针对此,颜乔也很快在微博上有了回应,他说:“一,本人欣然应诉,乐见真相大白;二,当新闻变成贵杂志数百万次恶意侵犯商业文章的伪装时,已经自动失去了以新闻为名保护自己的资格;三,建议《IT时代周刊》还是跟司法机关以及主管部门去解释。四,呵呵。”
    至此,双方之间的掐架算是告一段落。作为局外人,在法院未给出结果前,谁也无法为这件事给出定论。有网友认为,阿里在上市前抛出这个问题,是为了使上市之路更加平坦顺利,因为在此之前,连番遭遇舆论围攻的状况已然令其应接不暇。
    “包括美特斯邦威、娃哈哈等在内的民企,近段时间也陆续遭遇舆论围攻”
    躲不开的“舆论门”
    事实上,仅仅在最近两三个月,阿里巴巴遭遇的负面消息就不在少数。
    6月5日,阿里巴巴注资12亿元,持有恒大足球俱乐部50%股权,由于此前传出收购绿城俱乐部的绯闻,马云卷入风波。
    6月27日某论坛上,有人称“马云若不改变作风,5年内必倒”,还说“从商业道德上讲,马云是小人”。
    7月,商务部官员公开批评马云,直斥菜鸟网络“走歪了”,又指马云到处拿地兴建物流基地建仓储。
    同样在7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阿里巴巴上市背后的“红二代”赢家》的文章,通过“股东分析”,把即将在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描述成政治色彩浓厚的淘金者。
    这些,无疑都给正处于上市前夕的阿里巴巴泼了大盆凉水。
    对于这些负面消息,马云近日在给员工的一封信中回应称,希望率先学会“适应别人的不适应”。
    “最近几个月来,围绕着阿里巴巴的各种各样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毫无根据的谣言,无理的指责,甚至是恶意的中伤和攻击。由于公司现在是处于缄默期,我们不能对外回应,很多真相无法及时澄清。虽然我们对于恶意的造谣和攻击已经寻求司法介入,但接下来的时期,类似的报道和攻击可能依然会很多。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他在信中表示。
    其实,避开上市前这段敏感期不说,从之前的淘宝假货门,到余额宝被称为”金融吸血虫”,阿里遭遇的负面消息也并不少。并且,还仅仅是阿里。记者留意到,包括美特斯邦威、娃哈哈等在内的民企,近段时间也陆续遭遇舆论围攻。
    先说美特斯邦威。
    此前,其曾经高调推出一款叫做“新热量纳米绒”的新材料,号称能比一般羽绒、普通棉等传统材料升温5℃,然而,很快便有负面消息传出,称美邦所谓的创新材料纯属误导消费者的“伪高科技”,混淆视听的美邦涉嫌欺骗消费者。事后,虽然美邦发表声明否认误导公众,但该产品的销量还是受到了影响。
    再说娃哈哈。
    记者注意到,仅今年上半年,其就遭遇多次舆论围攻。
    2月,娃哈哈推出新产品“富氧水”,随后有媒体对娃哈哈提出了质疑,称富氧水忽悠消费者;6月,有媒体称娃欧商场亏损严重难以支撑,已拖欠商场租金达半年,指出“娃哈哈零售业失败”,同样在6月,一封“强制员工购买奶粉”的举报信发给各媒体,将娃哈哈集团再次送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此,掌门人宗庆后表示,娃哈哈所遭受负面信息的影响,虽经有的已经通过正面回应澄清了事实,但还是使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只要民营企业依法、守法,都应该给予充分尊重”
    该给民企一个怎样的舆论环境?
    以阿里巴巴、美特斯邦威、娃哈哈等为代表的浙江民企等遭遇舆论围攻,其实也反映了当下的一个普遍情况,那就是与民企有关的舆情始终居高不下。
    今年6月,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公共关系网联合发布了 《2013年中国企业舆情年度报告》,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民企舆情占比仍然较高,同时,民营企业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影响较大的企业家舆情事件中,事件性质以负面舆情为主。
    那么,为什么这个阶段民营企业会屡陷舆论困境?
    “民营企业和个体一样,都有正负两面。目前从整体上看,民营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不太乐观,当经营遇到困难时,负面的东西就比较容易出现,这是客观事实。”对此,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表示,“从另一个方面看,那些已经成熟、成功、成名的民营企业,说好已经不太能够吸引眼球,因此也不乏有少数媒体刻意地去制造一些负面消息。”
    既然如此,作为快速发展的浙江民营企业,该如何理性面对外界的非议?
    对此,杨轶清认为,民营企业既要听得进赞美的声音,也要听得进批评的声音。
    “如果不是恶意、没有超越法律界限的,民营企业大可不必过于紧张,对于那些对企业发展有益的理性声音,应该充分听取,要和媒体进行沟通、加强品牌管理,很多时候,一个企业在面对批评时的反应,也是其成熟度的表现。”他对记者称,“反之,如果是捏造的、有恶意动机的舆论攻击,一定要严肃对待,用法律来保护合法权益。”
    和杨轶清一样,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也表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负面舆论。
    “不是捏造、恶意中伤的,民营企业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社会监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杨建华告诉记者。
    而此时此刻,社会又该给它们一个怎样的舆论环境?
    杨建华认为,对于浙江民营企业,当下应给予充分尊重。
    “浙江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民营企业家是宝贵资源,这种资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因此,只要民营企业依法、守法,去创造财富,都应该给予充分尊重。”他表示,作为民企自身来说,也要维护好形象,要成为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杨轶清也认为,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需要各方努力去营造。
    作为企业,合法经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创造财富是基本要求,此外,还要讲社会公德,守住底线,对员工、产品、客户要有责任感。面对负面消息,民营企业也要加强风险管理,因为“舆论风险可能会诱发法律风险,从而使企业间接致命”。
    “从媒体的角度看,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包括从业者在内,都要恪守职业道德和底线,依据事实,遵守法律进行报道。此外,作为传播链中的一环,每一个自媒体主人,也不能轻易相信谣言、传播谣言,要有起码的责任感。”杨轶清对记者说。
(来源:市场导报)

 

金融人物
易炼红::金融创新推      省委书记易炼红考察中国出口...
品牌企业
浙江金视
王麒诚——A股市场最
央行降准释放逾万亿
专家看门道——沪指上
交易者
金融组织: 浙江财富管理联盟| 西湖财富俱乐部| 浙江财金媒体俱乐部| 浙江财富法律服务中心|
重要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金融业发展促进会|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法律声明       浙ICP备2023013059号-1